笔趣阁
笔趣阁 > 宋穿之懒皇帝 > 第70章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0章

  宋穿之懒皇帝

年迈的东平郡王振振有词,满脸都是对太=祖皇帝英明神武的骄傲。


随着最近各种大事儿的发生,慢慢的调整心态,也想有一番作为的平郡王赵曙跟着出列,姿态恭谦,语气真诚,“我等认为,太=祖皇帝他老人家当年是没有选择,只能在汴梁和洛阳之间选一个。”


“没有看到燕云十六州被收复是他老人家毕生的遗憾,既然官家完成了大宋几代人的最大愿望,有了更好的定都选择,当然是迁都。”


面对宗室们一副“如果祖先们活着肯定也会迁都”的无赖架势,王大人张口结舌的退败。司马大人眼见好友王大人被宗室们打回来,犹自不想放弃的他挺身而出,和和气气、语重心长的解释,“迁都之事花费巨大,国库的银子应该留着以备不时之需。”


······


大臣们瞬间沉默、低头,没有人再开口。不明白原因的官家小疑惑,看看时辰,他感觉自己有点儿饿了。


包大人看懂了官家眼里流露出来的不解和饥饿,刚要出班发言把这个事儿定下来,就见东海郡王刷的站出来。


最擅长欺软怕硬、狐假虎威的东海郡王可没有其他人的顾虑,自觉跟着官家走就是抱住了官家大腿的他,语气非常的不客气,“银子赚来就是花的,不花赚银子做何?大家伙儿都把银子留在家里,都攒着不花,岂不天下大乱?”


其实东海郡王更想说的是,“你以为天下人和你一样把银子放家里发霉,然后一家人钻地窖里避暑避寒?”奈何了解他脾性的东平郡王一看他撅屁股就知道他要说什么,当下就暗暗的瞪了他一眼。


揭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有些话私底下也不能说,更何况是在朝堂上,一言一行都代表着祖先们、宗室们和官家的气度修养。


其他人并没有东平郡王想到那么多,他们惊讶的是,宗室们今儿居然火力全开的支持迁都这件事儿。


本来这主要是大臣们的事儿,保守派和汴梁的世家望族不想迁都是一定的;中间派们考虑到汴梁的现实情况支持迁都也是大家伙儿心里都有数的;改革派中即使有的人不想迁都,有了范大人的表态,也会无可无不可的同意下来。


既然迁都已经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当然是要迁都,更何况官家都做了决定,他们是肯定争论不过官家的笑脸儿。这些大臣们之所以不想轻易妥协,只因为迁都一事牵扯了太多的势力变动。


但是他们谁都没想到,这本来应该是几派人马之间的权利角逐,结果被宗室们如此一番强词夺理,不按常理出牌的闹腾,彻底成了一场闹剧。


其实宗室们的考虑非常的简单直白,其一,跟着官家走是不会错的,这是他们血的教训;其二,他们是宗室,荣华富贵主要靠的是血缘而不是文治武功,或者各种钻营奉承。随着他们的后辈们和官家的血缘越来越远,和官家打好关系是关键。


其三,则是最重要的原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不关己当然好讲道理。他们的身份就算是走到天边也不会有变化,定都汴梁、洛阳、燕京,对于他们完全没有影响。反而因为到了新地方机会多,加上官家让他们参政的承诺,他们或者有一番作为也说不定。


其四,···。总之,自觉很精明的宗室们都是一门心思的支持迁都,一副恨不得马上回家打包行李的架势。


虽然还是不大明白低下大臣们的眉眼官司,但是官家感受到了他的叔伯兄弟们传递过来的这股子强烈的善意,官家对着他们的方向露出一个亲切的笑容,还因为东海郡王的那句“大家伙儿都把银子留在家里,都攒着不花,岂不天下大乱”,看向他的目光中带上了赞许。


误以为是自己的表态得来的赞许的东海郡王高高的昂着脑袋,一脸的得意洋洋。


和官家细细的分析过银钱在民间和朝廷流动速度加快的好处的包大人,当然知道官家的“赞许”为何,他对于想法简单的宗室们的“可爱”表现忍不住想笑。


“启奏陛下,微臣以为,既然是计划外得来的银钱,那就当花。不能让人有一种守着满国库的银子就可以起小心思或者不用和往年一样勤于事务的想法,此其一。其二,汴梁相对于燕京作为都城已经没有优势,这是事实。”


“华夏大地上的都城,从长安到洛阳到开封,一直都是因时因地的变化。如今我们迁都燕京,也是遵循着这种变化。至于开凿运河,乃是大善之事。即使隋炀帝有诸多不好,可是运河造福了南北百姓是事实。我们当吸取隋唐两朝开挖运河的经验教训,而不是因噎废食。”


大臣们楞眼,包大人您不愧是铁口直断,合计着我们再反对就是有小心思,做事不勤勉吃国库的老本儿?


有那些确实是起了小心思的人更楞眼,想着国库银子的来源和开封大牢里头原先风光无两的大人们,一下子焉了下去。


范大人等人面露微笑;宗室们齐齐看向包大人,包大人威武。


官家感受到殿里人的情绪变化,觉得火候差不多了,想去用饭的他直接发话,“银子用完了再赚。往年国库天天空着,也没事儿。所以以后也不用担心。东海郡王说的对,银子是要流通起来才有其价值。”


“朕会和诸位爱卿一起努力,赚钱赚粮食,把田地的亩产量提上来,让工匠们生产出更好的用具和武器,让商者的生意更好。‘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宋人人开心衣食无忧,做着自己的事儿···。”


官家再次把他最看重的农、工、商一事提出来,宗旨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我们要实现《礼记》中的“大同”,要努力。有多余的力气、有剩余的精神,都去领着人研究怎么让大宋人都吃饱穿暖、修身养性。


既然迁都花费大,那我们就好好研究怎么搬迁节省银子;开运河一事影响大,那就好好的思考怎么做才能把影响降到最低。


被官家的目标追求打击到的群臣们高声答应,“遵官家令。”


既然定下来要迁都,那他们就要好好的琢磨怎么在迁都前后保持住目前的地位,再想办法获得其他的机会。


尤其是保守派和汴梁的世家望族们,非常的着急--改革派的欧阳修和王安石可是已经守在燕京大半年了,他们失了先机,可不能再被落下了。


庆和元年五月初二十八这天,大宋定下了迁都燕京、开凿燕京到扬州的直达运河等国策,苏轼大人起诏书公告天下。具体的迁都时间在官家大婚后,有钦天监选日子。修建大运河和修建北方港口等大事当天就开始行动起来。


本来就因为各地的学院、修路等等事儿忙翻天的工部官员更是忙的昏天暗地;枢密院、三司六部、甚至台谏官们也跟着忙的左脚打右脚,天天各种公事、私事处理不完--整个汴梁城直接翻了天。


各地的地方官收到了汴梁的消息后,对于迁都一事倒是没有大的反应,他们和各地老百姓一样,最关心的是新的大运河是否经过自家门口的事儿,尤其是北方沿海的百姓,欢天喜地、载歌载舞的庆贺。


当然,全大宋最开心、庆贺的最凶的地方,是燕京。欧阳修大人和王安石大人听着燕京城响个不停的鞭炮声,俱是一脸尘埃落定的开怀笑容。


太上皇和太上皇后从儿子口中得知早朝上的决议后,互相瞪着眼说不出话。


官家一脸讨好乖巧的笑,“此次汴梁有名的食肆、出名的百戏社都会跟去燕京,爹爹和嬢嬢若有其他想带到燕京去的,告知孩儿一声即可。汴梁城你们有哪些地方想去看看的?孩儿陪着你们把汴梁各个地儿转一遍。”


请收藏本站:https://www.ubiquge.com 笔趣阁。手机版:https://m.ubiquge.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