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 > 清穿之技术宅太子 > 第179章 飞机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79章 飞机

  清穿之技术宅太子

飞龙号到达上海港的时候, 太子妃为了让他散散心, 就催他去下船去看看。他想到一向善育人才的老师李光地大人在此任职, 还收了一个亲传弟子,就伸伸懒腰,领着弟弟们到岸上逛了一圈儿。


因为港口贸易发达, 上海街道上也都是各国商人涌动。胤礽眼见上海和四九城一样浓郁活跃的繁华气息,就有了笑模样。李光地大人新收的弟子叫何焯, 他让嘟嘟一查资料,居然是原本历史上的康熙年间“帖学四大家”之一。


何焯为人豪爽、义气,做学问更是博览群籍,长於考订,尤其喜欢临摹晋、唐法帖, 同样喜好晋、唐书法的四阿哥就颇有些一见如故的和何焯交流起来。


在上海港的这通散心, 可谓是他这一个月来唯一的私下行动, 等到飞龙号停靠在宁波港的时候, 已经进入了七月中旬。他想到他看到的奏折中提到的宁波,还有嘟嘟传给他的有关宁波的各种资料, 终于打起精神下船行动。


俗话说七月流火, 七月的宁波更是它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还好这个区域山多水多岛屿多,海岸线漫长, 海洋气候温润清爽。


有着两千年的人文历史的宁波,原名叫明州,前朝的朱元璋皇帝在沿海地区实行海禁的时候, 唯独明州对外开放,只是为避国号讳,改取“海定则波宁”之义,将明州府改称宁波府。


明末清初的百年乱世且不说,自打康熙皇帝开放海禁,宁波港再次开埠,它就在港口贸易方面显示出自己的巨大活力和无穷潜力,一跃成为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康熙皇帝去接见地方官,太子殿下领着太子妃和兄弟们去了一趟余姚,参观古树参天、竹木蔽日、溪水潺潺的柿林村,兴致勃勃的的欣赏宋徽宗的御笔“丹山赤水”,以及当地人口中代表着福寿禄的“七株头”。


一株千年白桃花树、一株古劲松树、五株古香榧树,虽然历经岁月的风霜雨雪,却是郁郁葱葱,傲立苍穹,躯干粗大须数人合围,树根裸露在外老斑重重。小阿哥们围坐在古树边,享受难得的凉风习习。


在当地人“一村一姓一家人,一口古井饮一存”的吴侬软语讲古中,品尝了当地的特产杨梅、皮蛋、年糕后,玩心还没收回来的小家伙们,就被他们“无情无义”的太子二哥全部派出去体察民情,宣扬讲解朝廷的各项惠民政策。


考虑到嵊泗群岛少数民族聚集、问题众多,他既无心游玩金沙细净、绿树成荫的海岛花鸟风光,也无心体验时光很慢,日光很长的温情浪漫,心忧百姓的太子殿下,满心满眼的都是考察当地的疟病、天花防治情况,以及泛滥成灾的大脖子病。


各种落后、封闭,无法沟通的难题让他越看越是头疼,当初凭着一腔热血自愿前来任职的地方官们,更是拉着他哭天抹泪的大吐口水,当地的少数民族人不支持,不理解,不配合官府的号令,政令太难实行下去了啊太子殿下···


康熙皇帝眼见他眉眼又皱巴起来,平时的好胃口也没了,吃着当地特色美食螺酱和梭子蟹也好像食不知味的样子,就领着他去了号称“海天佛国”、“南海圣境”、“第一人间清净地”的普陀山静心。


位于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应该叫普陀洛迦山、汉话翻译过来是小白华山。普陀山凭借它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有的山海风光、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两千年来一直都吸引众多文人、雅士、道人、和尚来此地隐居、修炼、游览。


五朝恩宠的佛国香火由是鼎盛,观音道场的赫赫声名更是广播海内外,到了观音诞辰之日,历朝历代的很多帝王为了祈求国泰民安,都会特遣内侍携重礼专程来普陀山朝拜观音。


一心内圣外王的康熙皇帝自是不能错过这个拉拢民心的事儿,这些年他不光对僧徒们礼遇有加,还多次召见普陀山的和尚们,赐金、赐字、赐佛经、赐紫衣,平时有空的时候还会和他们通通书信。


这也就导致了,他这第二次驾临普陀山,还领着宝贝儿子一起,理所当然的受到了普陀山上下众位高僧、住持的真心、热情款待。


普济寺的素斋天下闻名,色、香、味、俱全,形、神、器俱备,清纯素雅、风味独特,住持大师给皇家父子二人亲手烹制的这顿晚膳更是神-韵高雅、诗情画意。


太子殿下在“接天莲叶无穷碧”美景里,美美的感受了一番福建十大名菜之一“半月沉江”的鲜香,狠狠的体验了一把“片香菇沉于碗内,犹如半月沉于江底”的奇妙,感觉自己真的有点儿“三杯通大道”的缥缈澄空。


想到香菇和水面筋都是滋补的味甘之物,于老人孩子女子的脾胃都挺合适,尤其是太皇太后和皇太后都喜欢吃斋茹素,他就厚着脸皮和住持大师讨了这道菜的具体做法。


康熙皇帝对于儿子的孝心体贴报以微笑,住持大师当然是满口答应。几个人说说笑笑的休息了一会儿,康熙皇帝就在诸多上师、道人的引领下,去参观普陀山的三宝、三石、三洞、十二景,胤礽跟着听了半天,忍不住想要自己随意逛逛。


自家皇阿玛除了保留本民族的萨满教传承之外,还兼收并蓄的吸收了其他教统学说,对于佛、道、儒、基督、等等各家学问都有涉猎,而且学的可谓是精通。奈何胤礽对于这些,都只当成普通的学术思想来对待。


他听着自家皇阿玛和大师们兴致勃勃的谈佛说法、参禅论道,只能是堪堪听个明白,让他来说,他就说不出什么道道来。因为他虽然跟随石溪道人和傅山先生学习多年,却一直都是单纯的学习书画知识而已。


当然,石溪道人是融禅机与画理于一炉,傅山先生是汇道法与书法与一身,书、画就是他们的“禅”,他们的“道”。


不管怎么说,石溪道人和傅山先生都没有特意和他讲过什么佛法、道法,有时候胤礽自己看了本佛经,和他们讨论,他们也不大热情。时间长了,导致他对于这些也就看淡了,和他们一样,只管画画、写书法就是。


所以,如今他身在这座“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观音佛岛,站在雕梁画栋、庄严肃穆的普陀寺大雄宝殿门外,看着里面烛火辉煌、香烟燎绕,听着不绝于耳的梵呗钟磬、诵经礼佛声,面对住持神秀大师含笑的眼神儿,只有沉默。


神秀大师,人如其号,人近中年,却还是普陀山最圣洁、最清俊、最骚气的美和尚。


一身主持红色袈裟,一串沉重的菩提佛珠,让他看起来更为清雅俊秀、出尘脱俗,压根儿就没有世人眼里作为和尚的慈目善目、与世无争,乍一看上去,整个一游戏人间的花和尚,误入佛门的贵公子。


但是胤礽却看的明白,神秀和尚是一位真正的,堪为人师的得道高僧,一位有资格为人剃度、为人授戒的佛法指引者。“和”,**同居、三界一统,“尚”,品格高尚、至高无上。


胤礽不说话,这位眼睛比一般和尚明亮睿智;步履比一般和尚稳健;修禅学佛比一般和尚虔诚;为人比一般和尚灵活机变的神秀大师也不说话,两个人就这么静静站着,好像两颗挺直的青松,眼观鼻,鼻观心,心无念。


气宇轩昂的太子殿下眼睛微合,神态自若、神思飘忽,乍一看起来,同大殿堂里主要供奉的,代表着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尊佛”竟有几分相似之处。同样的悲天悯人,同样的光照浊世,同样讲究众生平等。


神秀大师将太子殿下的“智能德性”看在眼里,心里万分感叹之余,忍不住双手合十,朗声念了一句佛号。


怪不得皇上和石溪道人他们,都不再担心慧根天生的太子殿下会做出,和世祖皇帝当年一样的选择。儒家言“化被草木,赖及万方”;道家说“润化万物,泽被苍生”;佛家讲究“慈悲济世,普度众生”,太子殿下忧国忧民,欢喜、厚爱天下一切生灵,他,已然是佛。


既然已经是佛,槛外、槛内又有何区别?


胤礽不知道神秀大师对他有这般高的评价,他被这声振聋发聩的佛号唤醒,想到老师石溪道人和神秀大师的知己交情,再想想神秀大师的这番厚情款待,以及自己的沉默寡言,就有些不好意思。


“大师请讲。”


您有什么小要求尽管提出来就是,能做到的他一定尽力。


神秀大师目光慈爱的看着他,微微一笑,让胤礽瞬间感觉好像是迦叶尊者临世,在对着他破颜而笑。


如来佛祖在灵山会上拈着金色菠萝花不动生色、意态安详,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破言为笑。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给迦叶,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


不立文字,是为无言。因为这是一种无言、无法言说的心境,纯净无染,坦然自得、超脱一切却又与世长存。迦叶和佛祖心心相印,拈花微笑,是为一切尽在不言中,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安详世间、调和万物。


然而此时此刻,太子殿下迎着主持大师那佛门特有的神秘微笑,却没有任何“心心相印”的感觉,他只有点儿懵,“大师,孤没有金色菠萝花,也没有心-印-心法门,更无衣钵、法统交代未来佛弥勒。”


佛家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众生皆是佛。可是他有自知之明,自己就是一个“入海算沙徒自困”,愚鲁不识的大俗人,不知道自己的下辈子会在哪个世界,会是什么种族,心有所想,空不了,悟不了。凡尘俗世挣扎,只待青丝变白头。


所以大师你不用笑的这般乐观荡漾,自信真秒。


神秀大师反应过来后,又是一个微笑,太子殿下真乃秒人也。


请收藏本站:https://www.ubiquge.com 笔趣阁。手机版:https://m.ubiquge.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