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 > 大明皇长孙 > 第422章 :朱元璋的转变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22章 :朱元璋的转变

  大明皇长孙

自从朱英这里的印刷厂干起来后,很多东西,都无须手写,逐渐开始作用于印刷。


宫廷里面,自然也有一套铜活字的模具。


“你们也看了,倒是跟咱说说,这商道,还是小道吗。”朱元章问道。


户部是管钱财的,听到陛下的问话,作为户部尚书的赵勉,自然是由他来回答。


“回禀陛下,太孙殿下之商道,已非民间商人之小道,而是国之大道。”


“在这其中,每一个看似为赚取钱财而定下的手段,实则其根本的目的,是在于小民得利。”


“臣先前有闻,太孙殿下出千万贯宝钞,对于所有的商品,在限定的时间内,予以极大的折扣。”


“说来惭愧,当时在臣的心中,并不能理解此事,然出乎臣之所料,在此事结束过后,一番核算下来,不仅未亏,反而赚了。”


“臣当时心中好奇,便就开始钻研此事。”


“最后发现,之所以能赚,而是群英商会,在各地以批量之形式,低廉之价格,购置大量货物。”


“行商们出售货物,往往需要东奔西走,劳累数月乃至大半年,亦是不见得能够售罄手中货物。”


“而群英商会这边,一举全部收购,这般省去了大量的功夫。”


“是以有一些货物中,哪怕是让利三分,四分,甚至过半,行商们也愿意出手。”


“群英商会在大量购置这些货物之后,利润自然就极高,降价看似夸张,实则还有利可图,加上时日限制,百姓也就纷纷解开钱袋,大肆购买。”


听着户部尚书赵勉的分析,讲述。


不仅是上首的朱元章,还是在座的其他尚书,如醍醐guàn顶,恍然大悟,心里头也开始清晰起来。


这就是太孙殿下的赚钱手段。


可谓是把整个南直隶地区的经济,就这么一下子全部盘活了。


“赵尚书,这个法子,可否在其他地区,也能如此推行。”朱元章沉吟一下问道。


赵勉想了想,回道:“回禀陛下,此法有所限制,只能用于百姓富足之地。”


“京师之中,向来大户居多,大量的货物过来,大户们可全部购光。”


“除开江浙一带,臣想不到还有那些地方,有如此之多的大户。”


“不过有些相对来说还算富足之地,地方官府可帮忙采购,低廉卖给百姓,倒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法子。”


朱元章听闻后,摇头道:“采买之事,不当是官员代办,如此一来,中饱私囊者众多,真到了百姓手中,反而只高不低。”


“说不准有些心黑的,qiáng买qiáng卖,价格反倒是比原先更高。”


“大孙曾言,商道之处,唯有以商治商,不可跨界而行。”


“这些采买之事,往后要是要交到商会手中。”


对于官员的不信任,是朱元章从小就有的感官,加上大孙也说过,官员绝不能过于chā手商道之事。


这就让朱元章心里有了决定。


商道是一方面。


接下来,兵部,刑部,工部,吏部,也纷纷就太孙殿下目前所展开的一些策略,开始议论起来。


在兵部这边,主要就军政分离,包括防止卫所的糜烂等一系列事情,由兵部尚书茹瑺,发表自己的看法。


刑部这边,便就是新版大明律法的修订了。


工部这边的事情,就比较多了。


水泥,印刷,造纸,火铳等一系列的研究,制作,都是在工部负责。


单单一些想法和讲述,工部尚书沉溍,一人几乎讲述了大半个时辰。


反倒是吏部这边,能讲的事情比较少。


至于礼部,虽然没有尚书,也有礼部左侍郎在。


主要的方面,也就是近期科举的一些改变。


朱元章听完之后,这才惊讶的发现,短短不过大半年的时间里,大孙竟然已经chā足了六部之中的方方面面。


且一切有条不紊,按部就班。


一直到差不多日落时分,关于太孙殿下的讨论,这才堪堪结束。


“说说吧,现在大孙的路子,都已经摆在你们面前了。往后的路子,有什么想法的,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咱也都好生琢磨一方,总不能所有的事情,都依赖在咱大孙的头上吧。”


朱元章开口说道。


在他面前的,可谓是大明最为顶尖的官员,掌控着大明前行的方向。


自然是要有作用的。


若是没有作用,那就换人过来。


什么事情都得等着大孙的安排,那跟傀儡又有什么区别。


朱元章亦是不想让所有的事情,全都压在大孙的肩头。


这里过不了几天,大孙就要外出巡查。


要是大孙一走,这里的事情就开始搞砸,那岂不是打自己的脸?


朱元章可不想有那般尴尬的事情发生。


各部尚书听完后,开始沉思起来。


唯一稍感轻松的,也就是礼部左侍郎了。


对于礼仪章程,太孙殿下这边几乎从未chā手过,自然也没有什么大动作的必要。


半晌,朱元章都等得有些不耐烦的时候。


兵部尚书茹瑺这才起身作揖道;“启禀陛下,臣有一些愚见。”


朱元章点点头,让其讲述。


茹瑺道:“如今国内之发展,一切都在顺利进行,而对于外臣,尤其是在朝贡贸易这块,可能是太孙殿下想要改善的一个重要方向。”


听到这句话,朱元章顿时来了兴趣。


因为之前大孙就跟他讲述过,要把邸报卖到其他小国去的想法。


显然这个联系一旦建立,贩卖的自然不仅仅是邸报,其他货物也可一同进行。


茹瑺见陛下有认同的神情,便就壮着胆子继续道;“如今各方贸易,主要的反向便是在于地上。”


“现今咱大明天军,征讨倭国,海面之上,便就没了威胁。”


“海上之贸易,乘风而下,远超马车之速,像是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等地,亦是有其独特之产。”


“因此臣认为,解开海禁,开展海上贸易,当是一个未来主要之方向。”


这番话说完,其他尚书不由多看了其几眼。


谁都知道,禁海的事情,一直都是陛下这里的逆鳞,哪怕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但也不是谁都敢说的。


一个不好,遭来陛下的训斥也就算了,顶上乌沙不保,可就出了大事。


茹瑺说完后,也很紧张的等候着。


这次的朱元章,倒没有多说什么,而是在思索这其中的可行性。


至于曾经自己定下禁海,现在又将其取消,会不会有碍威严这些,倒是没有在乎。


从如今的角度来上,若是想要大力发展商道,海上贸易确实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


思索一番,便就对工部下达谕旨。


责令各地造船厂加大规模,建造海船。


请收藏本站:https://www.ubiquge.com 笔趣阁。手机版:https://m.ubiquge.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