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 > 大明皇长孙 > 第175章:爷孙辩论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75章:爷孙辩论

  大明皇长孙

但是大孙不是,大孙才十八岁呢,且大孙的想法智慧,远胜常人。


从之前的诸多建议,学习情况,包括十岁以来的辉煌成就,都足以证明大孙在很多方面,并非是夸夸其谈,而是很认真的去思考,去琢磨。


大孙这般优秀,自己为何要拦着呢,哪怕是改革失败了,难道自己输不起吗。


想到这里,朱元璋对着朱英沉声说道:“大孙的想法,咱从未听闻过,也不清楚往后如何,但咱是你的爷爷,咱身子骨还硬朗着。”


“不管大孙有什么想法,都放开胆子去做吧,咱在后面支持你,即便是失败了,咱这个做爷爷的,来给你擦pì股。”


说到这里,朱元璋突然就笑了起来。


大孙约莫三四岁前,很多自己都是自己这个爷爷,亲自动手给大孙擦pì股呢。


现在长大了,自然还是得自己这个爷爷,给大孙擦pì股,别人也没这个资格。


朱英略带惊讶的看向老爷子,他都已经放弃了,没想到峰回路转,老爷子突然就同意了自己的想法。


“爷爷还请放心,不管是在哪方面,孙儿绝不会大刀阔斧,影响大明根基,当是一步一个脚印,稳打稳扎着来。”


朱英郑重的说道,他本身也不是冒失的人,自然不会轻易去影响过于重大的改革,而是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慢慢来的。


之所以在第一时间发展火绳枪,而不是去进行农业的制造,就是根据现如今大明的国情出发。


在朱英的想法中,太大规模的战争不能打,但是小规模的战役,完全没有问题。


这般就能将大明内部的矛盾,逐渐的向外转移,其中最大的关键,就是可以保持jūn_duì 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没有经历过打仗洗礼的士兵,永远都只能是一个新兵蛋子,一旦遭遇到紧急情况,跟老兵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


而且有火绳枪,也可以快速平定大明内部的一些小的动乱。


听到大孙的回答,朱元璋轻轻点头,对于大孙沉稳的性子,他还是很放心的,如今的大孙,根本没有给他任何年轻人的冲动,血性。


反而跟自己这个六七十岁的老家伙一般,过于老辣。


心下微微叹息,朱元璋知道如今这般的性子,皆是大孙生死之间换来的,经历的事情太多,自然就会变得沉稳起来。


既然得到老爷子的认可,朱英也不想在这方面谈论过多,气氛过于沉重了些。


转而问道:“爷爷,如今的国库的收入,是不是负担比较大呢,现如今大明的良田也不在少数,为何有种捉襟见肘的感觉。”


听到这话,朱元璋不由说道:“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若是风tiáo雨顺,以大明如今的情况,当然不是问题,只是这老天爷太过于不作美了些。”


“你是不知道呐,现如今每年,各地灾荒不断,赈灾的钱粮,几乎都占据了国库岁入的一半,便是说河南布政司吧,单单从今年二月黄河决堤至今。”


“这前前后后,赈灾的粮食就运了至少有百万石之多,如今秋粮未入,皆是存粮,恰好卡在这个点上了。”


听到老爷子的解释,朱英表示能够理解,今年河南是属于重大受灾地区,灾荒不断。


而且这样的维系,可不仅仅是现在,河南的秋粮肯定是大幅度的下滑了,到了冬季,也只能指望朝廷从各地tiáo集粮食支援,才可能撑得过去。


要一直维系到明年的夏粮收割,才能稳定下来。


其中的关键还是在于灾情得过去了才行,不然又来一波,相当于雪上加霜,情况将会更为艰难。


“家大业大,便就是如此了,明日咱让户部将国库的情况拿过来给大孙瞧瞧,自然就明白咱这心中的苦衷了。”


“那些个开支哦,咱看了都得头疼。”


在大孙面前,朱元璋说话就放松很多,也没什么好顾忌的。


大明去年岁入大约是三千多万石税粮,看似巨大无比,但开销也是非常大的。


其中最大的开销,自然就是在军备这一块。


一个士兵每月需要两石三升,一年便是二十七石六升,如今大明常备军大约在一百二十万。


不打仗的时候,将士们屯田,大部分自给自足没问题。


只是这般大军,局部作战也是几十万的tiáo动,每年至少都是千万石以上的军饷。


这还仅仅只是按最低的大头兵口粮核算,实际上按照军中等级,中层军官当然会更多。


每年的岁入税粮,约莫一半要用到军饷上面。


然后是官吏的俸禄,还有庞大的其他方面开销。


其实这般算来,好像还能剩下一些,但实际上这已经是目前最高的岁入了,在大明建国的那几年,税粮少得可怜。


现在的岁入,还得去还前面的亏空。


像是河南,这般大的灾荒,今年只能大范围免税,维持到灾荒过去。


河南一年也才两百多万石的税粮,现在就单单二月至今不过四个多月的时间,就掉了二百多万石过去赈灾。


其中还有赈灾jūn_duì 的损耗,等于是灾民目前无法创收,只能靠朝廷养着。


“其实关于在税收这块,孙儿有些不同的想法,爷爷听下,看是否能够施行。”朱英斟酌了一下,开口说道。


“大孙快些说来听听。”朱元璋眼睛一亮,顿时问道。


关于征收税粮这块,朱元璋可谓是伤透了脑筋,在实行方面也是反反复复进行修改。


现如今大明实行独特的‘粮长制度’。


在洪武四年的时候,朱元璋令户部计算州县田赋,以纳粮一万石为一区,选其中‘田土多者’的地主,担任粮长,负责该区田赋的督收和缴纳。


粮长征收田赋,分为“存留粮”和“起运粮”,存留粮由本地州县开支,起运粮运往外地。


其中运往京师的称为京运,运往外地卫所的称为“对拨”,“京运”部分则是由粮长亲自押运。


粮长待遇极为优厚,凡粮长按时运粮到京师的,朱元璋往往亲自召见,谕劳嘉奖,有才能者还能留下做官。


如乌程粮长严震,“每岁率先输粮”,得朱元璋嘉赏吗,目前授布政司参政。


在洪武八年的时候,朱元璋还给粮长以律法上减罪的特权。


粮长可不仅仅是运粮,还负责当地跟耕种有关的其他职能。


朱英对于大明现在的赋税情况也有一定的了解,而今天他想提到的,便是关于丁银制度的问题。


没有迟疑,朱英郑重对老爷子说道:“摊丁入亩,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请收藏本站:https://www.ubiquge.com 笔趣阁。手机版:https://m.ubiquge.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