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 > 大宋金手指 > 第二五八章 欲为圣王做前驱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二五八章 欲为圣王做前驱

  大宋金手指

第二五八章 欲为圣王做前驱


这两三年来,赵与莒利用内库的节余,在大宋交通要冲开办收容孤儿的初等学堂,前后花销有二百余万贯,在徐州、泉州、临安、成都、建康、广州建起了六所初等学堂,收容的孤儿总数在万人左右。


除此之外,他还在主要州府都开办了所谓教授贫儿医术的医学堂,规模虽然没有初等学堂那么大,覆盖面却更广,面向的孩童也不仅是孤儿。


这次他提出的教育改革,便是将这些零散的采用新式教材教学的学堂正规化和制度化,推广义务教育制度。


不过若是推广义务教育,与当初的专注培养不同,三年学制只怕不够用,必须扩展到五年了。


目前制约这义务教育推广的不是金钱,以大宋如今国力,五年义务教育的钱财政负担得起。制约其发展的最主要的还是师资力量,若只是弄一帮子老夫子去摇头晃脑教一些子曰诗云,赵与莒觉得这等于是自己把制钱往海里扔。


而流求这十年来培养的师资力量,远远不足以使用,赵与莒估算了一下,真要全国普及义务教育的话,至少得需要数以十万计的教师,便是将这十年来流求中等学堂培养出的学生全派出去任教,也无法满足这个需要。


故此,推广义务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一千五百万贯朕有这几个花销。”在朝议确认推广义务教育之后,赵与莒掰着手指算与众臣听道:“第一是培养师资,朕要自全国遴选愿意为初等学堂教师之儒生,至少要选二万人来临安受训,这初等教育发蒙,不是捧着千字文三字经便可以教过的,而且除去识字之外,还须开设算数、国风等科目,这些都须经过培训才成。”


算数对于大宋的重要性已经在这几年的政务中体现出来了,魏了翁方才所说的去年财政支出比前年还节余的事情,依靠的便是一群精于算学的年轻官吏——他们无一例外都曾在陈子诚于临安开办的夜校之中受过训。而且在唐朝开的科举科目之中,便有算学一项,故此百官都对此并无异议。可是对于“国风”这一科目,百官便有些陌生,学校这一块儿归礼部管辖,郑清之便出班奏问:“陛下,这国风一科所学为何?”


“国风之科其实包括二者,一是我大宋风物人情地理时务,二是忠君爱国礼义廉耻。”赵与莒对于自己要借助义务教育培养下一代的价值观毫不讳言:“朕每思靖康之变时,士大夫多有变节投敌者,再思如今河北之地,严实、史天泽之流尽是汉人,却不知忠君爱国,不知礼义廉耻,朕心常恨之。故开此科,使天下识字之人,皆有报国之志孤忠之心,知我华夏之壮美,明我炎黄之人文。”


听得赵与莒这般说,郑清之默然退下,心中甚为惭愧,乔行简之死,他是少数知道内情之人,那段时间里颇为惶恐不安。而且自乔行简事发后,郑清之明显感觉得到,天子对待自己不似往常那般亲近了。


虽然郑清之自问在乔行简之事上并无私心,纯是为天子举荐人才之意,但错就是错,一而再的犯错,让天子失望也是在所难免。


“因为人力不足的缘故,义务教育所设初等学堂,先设于各州府治所,由学政兼管。凡所建学堂之费用,各州府做出预算,由户部自这一千五百贯中开支。此事宜速,如今是二月……令州府在五月三十日前将预算报上,户部在六月三十日前核算完毕,若无虚瞒多报,便可发下。初等学堂规模,以该州府适龄孩童数量而定,学堂建筑,一律由工部遣人督建,须防大风、地震、火灾等等灾祸。”


见众人没有疑问了,赵与莒又继续说道。


“学堂日常开销,教师之薪俸,学生之衣食,各地都应报将上来,朕定下一个规矩,学堂教师薪俸不得少于正九品官吏,论年资、考绩上等,当不得低于正八品官吏。学生衣食,若是这一千五百万贯中能解决,便全部为之解决,以鼓励百姓送其子入学,若不能完全解决,至少也得解决其中二项,其一是每日上午须如徐州之例,每个学童有一个鸡蛋或鸭蛋;其二是每个学堂须得有一套夏衫一套冬袄。”


这话说出来,百官又都是一愣。此时科举出仕极难,绝大多数读书人一生都是功名无望。但天子如此优待初等学堂教师,倒让这个教师职位变得非常诱人了。


不过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二万名教师的话,每个人都以正九品职领薪俸,仅此一项,每年开支就不会少百万贯。而学生的住宿、衣食,也将会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更重要的是,学校建设和维护投入更是一个无底洞,非常这样算起来,一千五百万贯或许还不够用。


无怪乎天子一开口就是这么惊人的数字,原来他早有准备了。


“此事诸卿是否还有疑问?”赵与莒又问道。


因为赵与莒的强势,所以大宋朝堂现在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局面,以往都是大臣提议,天子署名颁旨,现在则不然,现在则是天子提议,朝臣一些商议,然后再由天子署名颁旨。换言之,以往朝臣手中的决策之权,已经被天子不知不觉中收了过去,而朝臣留下的,只有执行权与建议权。


虽然大体上当今天子还算尊重朝臣的权力,不曾利用手中越发集中的皇权做出什么让大臣们集体反对的事情来,但象崔与之这样有远见的大臣心中还是有些担忧。当今天子开了这般一个先例,后代天子贤明仁德不如今上者,会不会也借着这集中的皇权为非作歹?


不过这是远忧,只能先放下来,待以后再解决了。


很快,这份名为《钦定教化律令》的诏书便通过报纸和各级政府公文的形式诏布天下,对于在波澜壮阔的革新之中的大宋而言,这只是天子众多革新中的一项,它的影响力,在三五年内还看不到,要等到十年乃至百年之后,才会让人意识到,这份诏书在赵与莒颁布的所有诏书中的重要性至少可以排进前五。


载有这份诏书全文的报纸,在一个半月之后,也呈放在拖雷的案前。


拖雷好学,现在能识得一些汉字,但用来看大宋诏书还是弱了些。故此,是李锐为他读的——就象赵与莒设博雅楼学士一般,拖雷也设黄龙阁学士,第一位便是这个李锐。李锐目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拖雷的信任,虽然还没有兵权或实际上的行政权力,但已能跟在拖雷身边,就大宋和流求情形备他顾问了。


“这个诏书,与卿向朕的建议不谋而合啊。”拖雷听李锐念完之后笑道。


“大宋天子所见之远,非臣所能及,陛下,这是千秋万代的功绩,比起征服一国一地,要强得多。”李锐毫不吝啬自己对赵与莒的赞美,即使是在拖雷面前,他也不掩饰自己对赵与莒的敬佩。


他这种态度没有引起拖雷的反感,却让拖雷觉得欢喜:这个人直率有才,能公正地看待自己的敌人。


“卿又是在劝朕了……”拖雷甚是聪明,比起铁木真只知打仗,他精通汉人的政治权谋,故此听出了李锐言下之意。


请收藏本站:https://www.ubiquge.com 笔趣阁。手机版:https://m.ubiquge.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