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 > 杂家宗师 > 第三百八十九章 医术精湛陈秀才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三百八十九章 医术精湛陈秀才

  杂家宗师

陈家庄


无视了儿子不满的神情,陈秀才看着《杂志》上关于“历史那些事”的征稿文书,越看越是欣喜。


陈秀才名叫陈翰竹,今年三十余岁,京郊人氏,有秀才功名,不过天赋有限,考个秀才已经是得天之幸,要想中举人是基本无望了。


陈秀才考了两次乡试,惨遭落榜之后,也渐渐收了心,平日里只是开个私塾,教授学生,顺便关注儿子学业,将科举之愿寄放在儿子身上。


加上父辈留下余荫,有个十几亩良田收收租子,他的小日子过得也算惬意。


陈秀才没有什么爱好,就是喜欢读书,而众多书中唯爱医史两类,靠着读医书,陈秀才自学了几招半吊子的医术,借此成了陈家庄乃至周围几个村的赤脚郎中,平日里也能从那些抗拒城中医馆巨额诊金的村民中,挣个三瓜两枣的药钱。


当然,陈秀才有自知之明,赚得都是他有能耐治的小病小灾钱,真正的大病,他可不敢耽搁,都是送城中医馆医治。


………


医书多少能让他赚着辛苦费,所以陈秀才开下力气研究,但是看史书就纯粹是爱好了。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


这句话虽然是西方大不列颠的培根所说,位在大乾陈秀才绝对不知道,但若是陈秀才知晓这句话,定然会对这位喊着“芝士就是力量”的手抓饼常客,引为知己。


华夏浩浩几千年,可研究的东西太多了,陈秀才每每观史,都游历星海,沉迷其中而不可自拔。


但看史书也是要钱支持的,别的不说,光是那一整套资治通鉴就价值不菲,陈秀才眼馋了好久,还没凑齐三分之一。


平时他想要看书,都是去书肆蹭或者去大户人家借,但这并非长久之策,陈秀才怎么也是读书人,平日里蹭书时遇到的白眼和鄙夷也让他心生羞恼。


但无奈身无钱财,腰杆不硬,又不舍史书,只能生生忍受。


而此番看到历史那些事的征稿,让陈秀才不由动了些心思,刚才这篇“烛光斧影”他承认写的不错,但刘勉毕竟年幼,看过的史书还少,文笔虽然优秀,但论历史了解上,还逊色陈秀才这种成天泡在史书里的老油条几筹。


也就此,陈秀才琢磨是否自己也能仿照这篇文章,写些关于历史的文稿,投稿杂志。


不求能赚多少钱,够自己买些史书就可,顺便也不让自己多年研究出来的成果,埋没乡间,无人问津。


想到就做,陈秀才也算个雷厉风行的性子,跑到自家书房,赶走了正在练字的儿女,寻了些资料,然后坐在椅子上挥笔而就,洋洋洒洒的写了近万字的“论杨广”,阐述这个号称千古昏君的是非功过。


……


写完之后,陈秀才捧着稿子很是满意,准备再完善精校一番就投稿杂志,此时天色也晚了,其妻刘氏叫他吃饭。


吃罢了晚饭,陈秀才又看起了《杂志》,刚才他灵感爆发,急着创作,如今写完文稿,陈秀才刚想起来那《杂志》还没看完呢。


此时的陈秀才已经完全被《杂志》征服了,越发的觉得这本册子着实了得,花费的二钱银子也不觉得心痛了,甚至还以为颇值。


“历史那些事”之后是“医论”,第一刊是诸葛逸亲自写的的骨伤简述杂论,而这篇文章也是陈秀才花二钱银子购买杂志的一个原因。


作为一个合格的乡村赤脚医生,陈秀才对自己的医术是有野心的,平时阅览医书之余,有时也去医馆向那些坐馆郎中们请教,当然,人家未必搭理他,但其初心是好的。


所以平素有什么学习医术的机会,陈秀才都会积极前往,但作用寥寥,至今仍是个半吊子。


前几天他看到杂志传单,上言第一刊有医仙的文章,教授骨伤常识,这让陈秀才很是欣喜。


要知道,陈秀才会的医术也无非是一些小病小灾的温养之术,对外科骨伤更一窍不通,此番见到医仙亲传,他能不兴奋吗。


搞不好又是一个开源之项啊……


………


所以陈秀才对这篇议论看得很认真,甚至比刚才研究“烛光斧影”还甚,毕竟一个只是爱好,另一个关乎着赚钱门路。


而正当陈秀才下功夫研究骨伤杂论时,陈家大门被人从外面砰砰砸响,陈秀才捧卷外出,就见三四个村中青壮用一个门板,抬着一个人进了他家,领头的正是和他同族的兄弟陈重。


陈重见到陈秀才,脸色大喜,急匆匆的拉他过去:“翰竹哥,快来救救我家老三,方才修家里外墙,老三从墙上摔下来,胳膊断了。”


陈秀才脸色凝重,斥道:“胡闹,胳膊断了这么重的伤往我这送干什么,还不赶紧送城………等等,胳膊断了?那就是骨伤了,抬过来我先瞧瞧。”


陈重等人不敢怠慢,连忙将伤者抬到堂屋,陈秀才又让儿子多点了几根蜡烛,照明光亮,自己蹲在地上,检查伤势。


………


请收藏本站:https://www.ubiquge.com 笔趣阁。手机版:https://m.ubiquge.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