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 > 混在五代当皇帝 > 第二十五章 寿州决战的临近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二十五章 寿州决战的临近

  混在五代当皇帝

第二十五章 寿州决战的临近


就在郭炜于楼船之上一边观赏风景一边和身边亲卫议论的时候,他的议论对象一方正在发生着并不一样的故事,毕竟郭炜没有开全知地图,也没有带回来万能笔记本电脑或者书友群搜索引擎什么的,他从前没有注意过的史书细节,现在对他来说必然还是处于未知的迷雾中,除非他手下的锦衣卫巡检司对此有所勘查。


南唐援军中手握重兵逡巡不前,不敢与周军决战的,其实并不是南唐的诸道兵马元帅、齐王李景达,而是他的监军使陈觉,虽然他们都缩在濠州城而不是驻扎于紫金山的连珠营寨中。


南唐的监军使权势是极重的,而陈觉又因为出身李璟的太子藩邸,在监军中尤其的跋扈,只知道一味的拥兵揽权,却不愿意出兵决战。即便李景达是李璟的弟弟,以亲王之尊挂诸道兵马元帅衔,其实也是毫无实权,前线的军政一律决于陈觉,李景达仅仅是有一个在文件上署名的资格而已。


在寿州城内,粮草几乎已经用尽,牲畜也早就宰杀殆尽,剩余的食物仅仅能够供应守城军士们每日吃一顿稀粥的,城中百姓已经陷入了人相食的境地。幸好周军没有赶尽杀绝,还给寿州城留下了外逃的道路,因此寿州百姓军士逃亡日多。


南唐清淮军节度使刘仁瞻屡次请求率军出战,和驻扎在紫金山的援军内外夹击围城的周军,以打破周军对寿州的包围,都不被陈觉允许。后来刘仁瞻看驻扎在紫金山的援军不愿和周军交战,又要求派南唐应援都军使边镐替换他来守寿州,以便让自己腾出手来出城与周军决战,更是不被陈觉允许。在各种无能无奈的煎熬下,刘仁瞻终于忧愤成疾。


而就在这个时候,一封表章从濠州的诸道兵马元帅行府发到了金陵,署名的固然是李景达,真正执笔的当然是陈觉,其中意思和前面好几封给李璟的表章都是一样的,只不过这次的措辞语气更加急切。陈觉在这封表章告诉李璟的,当然就是北面招讨使朱元自恃收复江北诸州的大功,完全不听元帅节制,实在有害军令一致;而且此人本来就是后汉叛臣李守贞的门客,是为了请救兵而被迫投奔到江南来的,学的又是纵横家的那一套学问,为人绝不可以信赖,不宜让其领军。


在南唐和南唐的前身吴国,像朱元这样的南渡侨寓人士并不在少数,如卢文进、安金全、李金全和皇甫晖等人都是南唐的军事骨干,柴再用、柴克宏父子更是屡立战功,不过都不被信重。李璟一方面要利用他们的军事才干,一方面却始终戒备着他们,像柴克宏如果不是有李弘冀全力支持的话,在常州之战前就要被换将了,又哪里可能取得击败吴越的大捷。


连续接到陈觉发来的此类表章,不要说李璟本来就是戒备着这些侨寓将领,就是想着军中不和导致福州之败,李璟也不得不临阵换将了。于是一道诏书从金陵发往了武昌,另一道诏书则发往了濠州,着武昌节度使杨守忠即刻前往紫金山前线,由诸道兵马元帅李景达安排其替换朱元的北面招讨使职任。


这个时候的李璟,是根本不会想起中书舍人韩熙载曾经的进谏的,“信莫过于亲王,重莫过于元帅,安用监军使”之类的话离间不了李璟对太子时期就跟随自己的陈觉等人的信任,也加深不了李璟对李景达的信重,如果不是让李璟更加猜忌诸弟的话。


当然,韩熙载也是南渡侨寓人士,后唐同光年间的进士,少年时就已经闻名京洛。后唐天成元年中原兵乱,李存勖兵败身死,李嗣源继位称帝,而韩熙载的父亲则兵败被族诛。韩熙载一族中仅剩下他自己得人相助,南渡淮河得以逃生,在南唐辗转沉浮,虽然为建立南唐的典章制度多有贡献,很多关键政策关键时刻也都有良言进谏,却一直没有得到大用,终于有负其南渡时立下的豪言壮语。


请收藏本站:https://www.ubiquge.com 笔趣阁。手机版:https://m.ubiquge.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