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 > 乱世英雄 > 第一百一十三章 战略退缩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百一十三章 战略退缩

  乱世英雄

虽然突围战役打得精彩漂亮,但是沈阳沦陷成为定局。


第二十六集团军与第四十集团军突围当天,美日联军前线总指挥福田康夫就宣布,正式占领沈阳。


问题是,占领沈阳后,美日联军却没有立即进军。


名义上,美日联军强攻沈阳后,各部队的伤亡情况都比较严重,特别是担负起强攻任务的五个日军师,还有部署在外围的美军第二骑兵师与第二机步师,需要时间补充休整。实际上,让美日联军停下来的主要原因并非如此。


罗耀武回归,影响绝对巨大。


如果说在此之前,福田康夫还不认为这个在几个月前还是少将军长的前线司令官有多大的本事,那么在眼睁睁的看着十多万中**人扬长而去之后,他就不得不承认,帕特里奇对罗耀武的评判没有错。


这是一个对手,一个厉害的对手。


罗耀武能在被美日联军重重围困的沈阳把十多万人马救出去,在更广阔的战场上,他就能够给美日联军制造更大的麻烦。


继续进军,那得三思而后行。


沈阳战役打完后,帕特里奇也意识到,他又被罗耀武摆了一道。


很明显,罗耀武手里确实没有足够的兵力,不然不会如此重视沈阳城内的两个主力集团军,更不可能拼着老命把这两个集团军救出来。能够成功解围,靠的不是外围部队,而是罗耀武的名声,特别是在美日联军指挥官心里的地位。


与帕特里奇打了几个月,他就没有玩个小手笔,这次玩了个小花招,就把帕特里奇骗得团团转,恐怕也只有罗耀武办得到。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帕特里奇胆子再大一点,认定中**队是强弩之末,集中手里的兵力,还真有可能反咬一口,让罗耀武赔了夫人又折兵。


说起来,这还真有点唱空城计的味道。


只不过,罗耀武是在城外唱的这出戏,而且声势更加浩大。


当然,他能唱成这出戏,靠的还是庞大的民兵部队。之前已经提到过,为了掩护主力部队的行动,新编集团军与民兵纵队都按照主力部队的编制,出去活动的时候,更是唯恐天下不知。


这么一搞,帕特里奇也就很难通过战术侦察确定罗耀武手里的兵力了。


后悔归后悔,这世上也没有后悔药。


打下沈阳后,帕特里奇没有催促福田康夫立即进攻,并不是说他有多害怕罗耀武。情况再明显不过了,罗耀武手里没兵,就算在后方组织起了防线,也只能动用新编集团军,几个主力集团军的战斗力还没完全恢复,威胁并不大。


主要原因,还是在美日两军的战略上。


众所周知,沈阳是东北的交通枢纽中心,北上是吉林与黑龙江,南下直抵辽东湾,西南则是进军华北的大路,往西北还能进入内蒙。


正是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让美日联军把重点放在了这里。


问题是,打下沈阳后,该如何进军?


如果说,在战术上,帕特里奇与福田康夫还算各有见解,那么在战略上,两人就完全不搭边了。


福田康夫的观点是,首先扫荡东北地区,先在东三省站稳脚跟,再进军华北。


帕特里奇的观点则截然相反,认为应该先进军华北,打下北京之后,再回过头来攻占东三省。


与其说是两人的战略分歧,还不如说是美日两国的政治分歧。


福田康夫的态度,实际上就是日本的态度。这并不是说日本有能力吞下东三省,即便日本有这个野心,美国也不会答应,毕竟台湾当局摆在那里。


美国早就向台湾当局承诺只承认一个中国,而且是一个完整统一的中国,绝对不会肢解中国。如果办不到,台湾当局就无法向全体中国人交代,在大陆的政权也就不会稳固。扶不起台湾当局,美国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击败中国,也就无法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日本当局的实际目的就是希望让美军担负起更多的作战任务。


向吉林与黑龙江进军,不管日军打主力、还是美军打主力,现在的兵力都不够。就算日本当局已经答应第三次增兵,并且承诺最终将派遣军扩充到一百万,可是这些部队不可能立即到达,而且对占领大半个中国来说也不够。如此一来,美国就得向东北增兵,并且担负起主要作战任务。


帕特里奇主张南下,实际上就是针对这个问题。


虽然在东北战场上,美军的规模仅相当于日军的一半,但是美军伤亡的官兵比日军多得多,毕竟在日军参战之前,美军就有重大损失。继续向东北增兵不是没有可能,只是美军要尽量避免冲锋陷阵。


向南进攻,战场就那么点大,部队多了也容不下。


即便需要提防东三省的中**队,日军也能担当重任,美军就能从繁重的战斗任务中解脱出来,让日军去冲锋陷阵。


说得直接点,双方都知道继续打下去,肯定是越打越艰难。


战斗损失肯定越来越大,而谁来承担这个损失,就是最大的问题。


当然,双方也有共识,那就是得尽快扫荡辽河平原,攻占辽东半岛,夺取如同大连这样的大型港口城市,控制主要的铁路与公路,缓解后勤保障的压力。


请收藏本站:https://www.ubiquge.com 笔趣阁。手机版:https://m.ubiquge.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